大家有冇發現,平時行樓梯嘅時候,啲台階高度唔同真係會影響行得舒唔舒服?特別係台灣好多老舊建築,樓梯設計真係千奇百怪。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關於台階高度嘅小知識,等大家以後行樓梯都可以留意下!
首先講下法規標準,根據《建築技術規則》,一般建築物嘅樓梯台階高度應該係16-18公分最理想。呢個高度唔會太陡,老人家同細路仔行都唔會太吃力。我哋整理咗個簡單對照表:
場所類型 | 建議台階高度 | 適用對象 |
---|---|---|
一般住宅 | 16-18cm | 成人、兒童 |
公共建築 | ≦16cm | 無障礙需求者優先 |
商業空間 | 15-17cm | 人流量大場所 |
其實除咗高度,仲要配合踏面深度先會好行。台灣好多舊公寓為咗節省空間,會將踏面做得好窄,成日得25公分左右,行起嚟要踮腳尖好危險。理想係要28-30公分,咁先可以讓成隻腳板踏穩。特別係樓中樓設計嘅住宅,樓梯使用頻率高,真係要計較呢啲細節。
講到無障礙設計就更有學問啦!公共場所嘅樓梯台階高度最好控制在15公分內,而且要搭配防滑條同雙邊扶手。有啲學校會特別將樓梯做緩坡設計,好似105學年度有組學生就做過研究,發現適當嘅台階高度真係會影響行樓梯嘅舒適度同安全性。
最後提提大家,如果屋企要裝修,記得同師傅確認好樓梯尺寸。見過太多案例係完工後先發現行得好吃力,特別係有長輩同小朋友嘅家庭,真係唔好為咗美觀犧牲實用性啊!
為什麼台灣建築法規要規定台階高度?安全考量大解析
大家有沒有發現,台灣的樓梯台階高度都差不多?這其實不是巧合啦!建築法規規定台階高度主要是為了安全考量。想像一下,如果每階高度都不一樣,走起來是不是很容易絆倒?特別是老人家或小朋友,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跌倒受傷。所以政府才會訂出標準,讓大家上下樓梯都能更安心。
根據台灣的建築技術規則,室內台階的「踏面」(就是我們腳踩的那面)不能小於26公分,而「級高」(就是每階的高度)則要在16公分以內。這個數字可不是隨便定的喔!是經過專家反覆測試,發現這樣的高度和深度最符合人體工學,走起來最舒服也最安全。
台階類型 | 級高限制 | 踏面最小尺寸 |
---|---|---|
室內樓梯 | ≤16cm | ≥26cm |
室外樓梯 | ≤18cm | ≥28cm |
特殊場所 | ≤15cm | ≥30cm |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室外樓梯的規定比較寬鬆?這是因為室外空間通常比較大,樓梯可以做得稍微陡一點。但像是醫院、學校這種人流量大的地方,規定就會更嚴格,級高不能超過15公分,踏面也要更寬,就是要讓大家走得更穩當。
其實這些規定背後都有血淚教訓啦!以前沒有統一標準的時候,真的發生過不少意外。有人因為台階太高差點摔下樓,也有店家為了省空間把樓梯做得很陡,結果客人跌倒求償。所以現在新建築都要符合法規,施工前還要送審,就是要確保每個細節都安全無虞。
家裡裝修時,台階高度怎麼抓才符合人體工學?這個問題其實蠻重要的,畢竟每天上上下下的,如果高度沒設計好,走起來會很吃力甚至容易跌倒。台灣常見的住宅樓梯,其實有幾個關鍵數字要記住,這些都是建築師和設計師常用的標準,兼顧安全性和舒適度。
首先,最理想的台階高度(也就是所謂的「踢面高」)建議落在16-18公分之間。這個範圍是根據台灣成年人平均腿長計算出來的,走起來最自然。如果家裡有長輩或小孩,可以稍微降低到15公分左右。而台階的深度(「踏面深」)最好要有26-30公分,這樣腳掌才能完整踩穩。這兩個數字搭配起來,走起來才不會有「每一步都要刻意抬高腳」的感覺。
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,可以根據家裡成員狀況調整:
適用對象 | 建議踢面高 | 建議踏面深 |
---|---|---|
一般成年人 | 16-18cm | 26-30cm |
年長者/幼童 | 14-16cm | 28-32cm |
商業空間標準 | ≦18cm | ≧26cm |
另外有個小細節要注意,同一段樓梯的所有台階高度必須完全一致!差個0.5公分可能當下沒感覺,但長期走下來身體會自動調整步伐,反而容易踩空。施工時可以用雷射水平儀來確認,傳統的水準尺容易有誤差。如果是老屋翻新,原有樓梯結構不動的情況下,可以在踏面加鋪防滑板材來微調高度,但記得要整體計算過,不要只改某一階。
樓梯扶手的高度也要一起考慮,通常建議在85-90公分左右,這個高度手自然垂下剛好可以握住。扶手直徑最好在3.5-4.5公分之間,太粗或太細都不好抓。如果家裡有裝修師傅在現場,記得請他用你的手實際握握看,因為每個人手掌大小不同,像有些女生手比較小,可能就要調整細一點。
公共場所的台階高度標準是多少?一次看懂無障礙規範
每次在公共場所上下樓梯時,你有沒有覺得某些台階特別難走?其實這跟台階高度設計大有關係!台灣的無障礙設施規範對這部分有明確規定,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能安全又舒適地使用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實用知識,下次看到設計不良的階梯,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啦!
根據《建築技術規則》無障礙專章,公共場所的台階可不是隨便做做就好。首先,單一階梯的級高必須在12至16公分之間,這個高度是經過人體工學計算的,太高會讓長輩或小孩吃力,太低反而容易踩空。而級深則不能少於26公分,這樣腳掌才能完整踩踏。另外還規定同一樓梯的所有階梯必須等高,不能有突然變高變矮的狀況,不然很容易讓人絆倒。
這邊整理一個簡單表格,讓你快速看懂重點規範:
項目 | 標準數值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單階高度 | 12-16公分 | 超出範圍容易造成行走困難 |
階梯深度 | 至少26公分 | 確保腳掌能完全踩踏 |
階梯寬度 | 至少90公分 | 方便輪椅使用者轉向 |
防滑條 | 需設置 | 每階前緣要突出2公分防滑設計 |
除了尺寸規定,無障礙階梯還要注意很多細節喔!比如說一定要裝設雙邊扶手,高度要設在75公分左右,這樣不同身高的人都能舒服攙扶。而且扶手直徑最好在3.2到4.5公分之間,太粗或太細都不好握。階梯表面材質也要用防滑處理,尤其是戶外階梯遇到下雨天,如果太光滑真的很危險。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連階梯顏色都有規定?這是為了讓視障朋友能辨識階梯邊緣!規範要求踏階前沿要有明顯色差,通常會用亮黃色或對比強烈的顏色,這樣弱視者才能看清楚台階分界。這些貼心設計都是經過反覆測試的,目的就是要讓公共空間真正實現「無障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