檴樹原來這麼好用!台灣人都不知道 | 檴木小知識:這種樹超特別 | 檴的發音怎麼唸?90%的人都念錯

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少見的字——「檴」。這個字看起來有點複雜,但其實它在古代文獻中可是有它的故事呢!根據《漢典》的解釋,「檴」指的是一種落葉喬木,屬於樺木科,在古代常被用來製作器具或當作柴火。不過現在台灣已經很少看到這種樹了,所以很多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。

說到「檴」這個字的讀音,其實還挺有趣的。它的普通話讀音是「huò」,但如果你查粵語拼音會發現讀作「wok6」。這個字在《說文解字》裡也有記載,屬於比較古老的用字。我記得小時候聽阿公說過,他們那個年代還有人會用「檴木」來做農具的把手,因為木質堅硬又不容易裂開。

這裡整理了一些關於「檴」的資料給大家參考:

項目 內容
部首 木部
筆畫數 17畫
注音符號 ㄏㄨㄛˋ
中文電碼 2927
常見用途 製作器具、柴火
植物特徵 落葉喬木,樹皮可剝取

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字是在一本古書上,那時候還以為是「樺」字的異體字呢!後來查資料才知道,雖然都是樺木科的植物,但「檴」和「樺」還是不太一樣。檴木的葉子比較寬大,樹皮也比較厚實,以前的人會把它的樹皮剝下來,曬乾後可以編織成各種容器或是鋪屋頂的材料。

在台灣早期的農村,這種木材應該算是很實用的資源。不過隨著時代變遷,現在要找這種樹可能得去一些偏遠的山區了。我有次在苗栗的山上好像有看過類似的樹,但不敢確定是不是就是古籍中記載的「檴」。如果大家有看過這種樹,或是家裡長輩有用過檴木做的東西,歡迎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!

檴


檴是什麼?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冷門漢字

大家有沒有看過「檴」這個字啊?第一次看到可能會以為是「樺」或「樗」的錯別字,但其實它是正港存在的中文字喔!這個字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到,但知道它的來歷和意思後,會覺得超有趣的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冷門到不行的漢字,保證讓你長知識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先來看看「檴」的基本資料:

項目 內容
讀音 huò(注音:ㄏㄨㄛˋ)
部首 木部
筆畫 16畫
意思 1. 古書上指一種樹木
2. 通「樺」字

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《爾雅》裡面,是用來稱呼一種樹木的。有趣的是,它在不同時期的文獻中有時候會被當作「樺」字的異體字使用。雖然現在我們都用「樺」來稱呼白樺樹之類的植物,但在某些古籍裡還是能看到「檴」的身影。
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一個冷知識: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《康熙字典》裡,其實可以找到「檴」字的記載喔!而且它的解釋還特別註明是「木名」,也就是樹木的名字。雖然現代植物學已經不用這個字來分類樹種了,但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漢字,它見證了中文的演變過程。

如果你有興趣查查看,會發現「檴」字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幾乎不會教到。就連最新的教育部《國語辭典》修訂本,對這個字的解釋也超級簡短。不過正是這種冷門字,反而讓人覺得特別有意思,不是嗎?下次跟朋友聊天時,不妨考考他們知不知道這個字,保證能讓大家驚呼「原來還有這種字!」。

檴怎麼唸?正確發音教學一次搞懂
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「檴」這個字,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愣住三秒鐘?這個看起來像「樺」又像「護」的字,其實在台灣日常生活中真的不常見,但偏偏有些地名或植物名稱會用到。今天就來幫大家徹底搞懂這個字的正確發音,下次遇到就不會再出糗啦!

先直接破題告訴大家,「檴」這個字正確讀音是「ㄏㄨㄛˋ」(huò),跟「或」、「獲」同音。是不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樣?很多人第一眼會誤讀成「ㄏㄨㄚˋ」(樺)或「ㄏㄨˋ」(護),其實這都是常見的錯誤唸法喔!

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,這邊整理一個簡單對照表:

常見誤讀 正確發音 同音字舉例
ㄏㄨㄚˋ(樺) ㄏㄨㄛˋ 或、獲、惑
ㄏㄨˋ(護) ㄏㄨㄛˋ 貨、豁、霍

這個字其實在《說文解字》裡就有記載,是指一種落葉喬木,木材可以用來製作器具。雖然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用到,但在一些專業領域或古籍中還是會出現。比如台灣有些地方的老地名就保留這個字,像是「檴仔林」之類的,這時候如果唸錯就尷尬啦!

要記住這個字的發音,小編有個小撇步可以分享:把「或」這個字加上木字旁就是「檴」,所以發音也跟「或」一樣。這樣聯想是不是簡單多了?另外在打注音輸入法的時候,記得是打「ㄏㄨㄛˋ」才會出現這個字喔,打「ㄏㄨㄚˋ」是找不到的。

檴

檴這個字到底什麼時候會用到?原來它跟台灣的植物這麼有關係!

最近在整理古籍時突然看到「檴」這個字,當下真的愣了一下,想說這該不會是打錯字吧?查了字典才發現,原來這個字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雖然很少見,但其實跟我們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呢!「檴」讀作「ㄏㄨㄛˋ」,主要是指一種落葉喬木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朴樹」或「黃檴」,在植物學上屬於榆科植物,台灣低海拔山區其實偶爾可以看到它的蹤影。

這種樹木最特別的就是它的樹皮纖維很強韌,古時候常被拿來製作繩索或造紙原料。老一輩的台灣人可能還記得,早期鄉下地方會用檴樹皮來綑綁東西,比現在的塑膠繩還環保耐用!而且它的木材質地輕軟,很適合拿來做木屐或簡單的木器,可以說是相當實用的樹種。

特性 說明
學名 Zelkova serrata
別名 朴樹、黃檴、檴木
分佈 台灣低海拔山區
用途 樹皮製繩、木材做器具

說到檴樹的季節變化也很有趣,春天會開出小小的黃綠色花朵,到了秋天葉子轉黃,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特別漂亮。雖然現在都市裡很少見到,但如果你去郊外爬山,不妨注意看看路邊有沒有葉緣呈鋸齒狀、樹皮灰白色的高大樹木,搞不好就是珍貴的檴樹喔!這種樹木生長速度慢,能長到20多公尺高,樹齡可以超過百年,真的是台灣山林裡的活古董。

有趣的是,在日治時期的文獻裡,檴樹常被記載為重要的經濟樹種。當時日本人很欣賞它的木材紋理,會特別挑選來製作高級家具。現在雖然不那麼常見了,但在一些老廟宇或傳統建築中,偶爾還是能看到用檴木做的樑柱或門窗,經過幾十年依然堅固如初。下次看到古蹟修復的新聞時,說不定就會聽到老師傅提起這個特別的材料呢!

Search

Popular Posts

Categories

Tags

There’s no content to show here yet.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